黃炳松
           
  牛耳藝術公園開幕十年了,在此期間,厚蒙諸多首長,藝術界先進及地方
人士之鼓勵與支持,得以經營迄今,雖然嚐盡各種艱辛,但終在公園全體同仁
努力打拼下,繼續為推展文化教育,為藝術結合觀光事業盡了一些心力。十年
之中牛耳舉辦過無數次花之宴、荷花宴、針線情刺繡展、二二八紀念雕塑展,
家鄉建設早餐會等……大型活動,但從未得到國家有關機構之資助支援。台灣
有一座石雕公園真是奇蹟,這奇蹟完全是淵仔伯(林淵)所賜。他只讀了二個月的小學,一生從 事農業生產,於65歲退休之後因興趣而開始刻石頭,他勤奮「創東創西」,樂在其中,至79歲逝 世,前後十五年間,刻了三千件石雕,另外繪畫、刺繡、木雕,拼裝藝術等等作品更是不計其數 。也因他的創作品多如泉湧,需要一座廣闊展示場地,所以才籌劃開設了牛耳石雕公園(現改名 為牛耳藝術公園)俾便保存林淵作品,並展覽給大眾觀賞。

  很不幸淵仔伯在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一日逝世, 使我們失去了一位純樸、幽默、勤勉、可敬可愛的老 人家,這不只是本公園的損失,也是台灣樸素藝術界 的一大損失。所幸在他逝世前一年,我們邀請名雕塑 家謝棟樑先生塑造林淵銅像。而留下一件傑作供人瞻 仰。也因這一件栩栩如生的林淵紀念銅像,甚具意義 ,才讓我們有了舉辦「牛耳雕塑創作獎」的構想。

台灣歷史上有很多人士如淵仔伯一般,在各行
各業之中刻苦奮鬥、不眠不休、用心用力打拼
,終而表現傑出,貢獻社會,造福人群,為後
代子孫留下典範。如若能將他們的故事及勤奮
的精神以雕塑的方式呈現給大眾瞻仰參觀,則
意義深遠。經請教幾位藝文界先進之後,大都
贊成此一構想,所以才有「牛耳雕塑創作獎」
甄選計劃和行動。

  五年前第一屆「牛耳雕塑創作獎」甄選了十 件優異的台灣名人銅像,陳列在園區內供大家瞻 仰。今年公園舉辦第二屆「牛耳雕塑創作獎」甄 選活動,承蒙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擔任甄選委 員會主委,還有十二位甄選委員(名單請參照第 11頁)開會籌備,並聘請六名藝術家王水河、王 秀杞、陳英傑、陳正雄、黃才郎、謝里法諸先生 擔任評審委員,評審出第一、二、三名及六名優 選的傑出雕塑作品。本人在此深深感謝全體甄選 委員及執行長謝棟樑先生,同時也對參與競賽之 各位雕塑家表示最誠摯的謝忱。

  本年九月二十三日至明年二月,台灣之十七 位樸素藝術家作品在法國巴黎馬克斯.傅赫尼樸 素藝術館展出。其所印刷之四種出版品有畫冊封 面、海報、請柬三種都選用林淵的圖畫,而且在
展覽館的前廳全部展出林淵的作品。

  九月二十三日的首展,由台北市立美術 館林曼麗館長及巴黎馬克斯.傅赫尼美術館 瑪丁館長共同主持揭幕,駐巴黎新聞文化中 心郭為藩代表(前教育部長)、台灣樸素藝 術家周邱英薇、余進長、李清雲、陳正瑞、 連紀隨等也都蒞臨現場。筆者也與親友特地 趕赴巴黎參加揭幕酒會,中外人士及媒體記 者齊聚一堂,場面盛大非常感人。

  台灣一群老人家,在其有生之年,看到 自己的樸素藝術作品能夠在藝術之都巴黎展 覽,何其欣喜,何其有幸。如果林淵伯亦能 夠參與此次展覽盛會的話,其雀躍興奮的成 就感,不知怎麼來形容。旅法名畫家張義雄 伉儷、陳朝寶參觀過這次展覽後,都為台灣 的樸素藝術在國際上展出而感到驕傲光榮。

  淵仔伯已於一九九一年離開世間,但他 創作留下來的樸拙優異作品,不但愛國內藝 術界先進之推崇,且愛到很多國際人土的喜 愛、讚賞與收藏。

  林淵生前有一句名言「頂看三、下看四 、看別人、想自己」這一句名言讓我和他相 處十二年之中受惠無窮,並啟示我以「看林 淵、想自己」為標竿,來終身學習,充實自 我的生活領域,而它確已給我摸索出一些理 念和要領,敢向未來挑戰。我想這一句名言 也會啟示很多認識他的人受益良多。

  值此編輯「牛耳雕塑創作獎」專輯中, 我以本文來紀念牛耳藝術公園創立拾週年, 更來悼念淵仔伯。『淵仔伯』我們感懷您。

第二屆牛耳雕塑創作獎徵選章程 徵選委員會 祝賀墨寶
評審委員 作品展覽 牛耳藝術公園 第一屆得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