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新書院的建築與修建
  明新書院----院址在集集鎮永昌里東昌巷四號,即往時集集堡柴橋頭庄.
位於濁水溪北岸集集街東郊,由集集通往水里公路南側.境域數百坪,基地約八十坪;係磚.木造平屋,規模宏敞.
  光復後,成立永昌國民學校,部份地劃為校地,人口圍牆俱拆除,並以堂宇充作教室;民國五十八年十一月因年久失修.風吹日曬,白蟻蛀蝕為害,地方士紳與民意代表曾組成修建委員會.
由明新書院的沿革來看,幾經遷建整修書院,卻始終以結合學校教育為鵠的,因此明新書院不但深具古蹟保存價值,更重要的是一份承先啟後.重振文風的責任感. 
 為保存先賢遺留文化,民國七十三年葉鴻鵬接掌明新書院管理委會後,便積極重新規劃書院的整修工作:在其奔走下,七十三年首獲台灣省政府先撥新台幣四十萬搶救支撐廂房免遭倒塌;七十四年又蒙內政部全額補助一千一百萬元南投縣政府招商鳩工原修復.
  工程於七十八底全部竣工,書院景觀乃煥然一新.

(2)


(3)

正殿的神龕上主要奉祀文昌帝君神位,配祀有制字聖人.紫陽夫子神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書院既有孔子神位,因此,也是集集每年際孔之所.正殿王並懸有(掌握文衡).(立我蒸民).(奎壁聯輝)的古匾.
  神龕上的對聯明白揭示明新的宗旨,有兩對聯曰:(明列名垣耿耿天河星聚五,新登桂籍迢迢雲漢士升三),(明握文衡淳淳評章嚴古品,新增廟廟雍雍祀典重儒宗).雙對聯的旨意誠如左右匾(承先啟後).(明德新民)的大意一樣,揭櫫明新書院
明德新民德與傳承儒學宗師的宏願.

 

 

 

 

 

 

明新微醒學子
  在正殿懸匾的對壁上,也高懸(文顯昌盛).(崇尚盛德)兩匾,祈願文昌德被眾生,廣被文化的聖意.

門廳外有三對對聯,中門聯曰:(明德教人群不厭不倦功高日月,新民隆世運至正至公道冠乾坤);右門聯曰:(明鑑丹心袞貶萬方從聖道,新機靈腕琢磨諸子拜儒宗);左門聯曰:(明型垂世典千古均遵聖道,新界慕評章萬方皆養文宗.)
  正殿外通往左.右側廊的圓門窗櫺上書有(斯文).(吾道)的大字,恰與門外左.右橫聯上(斯文為萬世表,吾道在南方的旨意相輝映.
  太右朱門上書有(光開紫極,筆點青雲).(至衡光燦,紫極權尊)的題字,頗有祈人能掌握文衡.金榜題名的旨意;中門上則有聾地啞的彩繪晝像,作為文昌帝君之護衛,以警示今人求取功名必由正途.


(4)
(5)
在前簷下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字句,例如(不應積善方行善,豈為功名始讀書),明白的道出知識份子不應僅以功名為重的使命感;另如有(君子心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孝,其使民也義),顯出(恭敬孝義)乃君子四則.此外,如(今之孝者是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則乎?)也說明了明新書院教學敦倫的意旨.   

(6)
書院古意
  前簷上也有歷史故事的彩繪,內容多以表彰忠孝節義的故事為主,例如(單衣順母).(乳姑不怠).  書院外觀與內部的陳設盡是仿古的手法,就連斗室的名稱,也良富雅意,例如,圖書館取名(德齋),會客室取名(廣聞),廚房謂之(甘泉),餐廳謂之(瓊林),茅坑謂之乎(自在).

(7)

(8)
  值得一提的是假山上一座刻有似「心」字的石碑,石上的刻字作「心」,將原本兩點心抖落地面成為上下各一點心。葉鴻鵬解釋這樣的構想在於寓人儘速找回失落的那顆本心,此乃取譬於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的深意

  昔時明新書院文風鼎盛,南投聞人現任司法院院長林洋港、南投縣長林源朗、南投縣政府秘書室、主任林日新,皆曾求學於此。前總理葉鴻鵬先生,多年來也不斷為獎掖地方文風而殫精竭慮,目的亦在提振往昔文風;他並設立文昌獎章提攜後進。

(9)

(10)

(11)

聯結正殿與廂房間的左.右過水,目前闢地藏王菩薩廟.東嶽大帝廟,供香客祭祀.
  東廂房外新蓋的德齋館,為古式圖書館,館內除有二十五史、十三經注疏等典章史籍外,整座圖書還似小型民俗文竹物館,擺設傳統文物,供今人懷古、垂念。
環書院四周仿若一座農村公園,院外遍植綠樹,假山、奇石顯得栩栩如生,而早期農家耕田必須的牛、代步的牛車、石磨以及酒甕都將整座公園妝點得古樸而生動,絕不令人有一絲格格不入的現代衝突感,陶醉在農村的景致下,訪者的心似乎也感染到了農家的閒適與恬淡。
 明新書院座落於集集東昌巷內、永昌國小旁,由
於僻處一隅,倖免都市高樓的視覺壓迫,所以置身於
書院中,也能閒散安逸,再加上整修後假山庭園的圍
繞,整座書院更顯古意盎然,平添幾分鄉野情趣,如
此匠心獨具的設計,的確是吟詩誦書的天地。
誠如「明新書院誌」所述:「明新第考書院之名,實則社學,為諸士子敬
業樂群修習之所,實有益文教之振興,而惠及後也,其意至善、其功厥偉,爰
立碑以誌其要,藉彰前賢之勞。」目前的明新書院,在當地人士苦心營造下,
己算不辜負當初創建的宏旨,而較全臺其他書院,它也顯得更有規劃,管理也
更完善,充分發揮書院應有的功能。

(13)

(14)

(15)
(1)攝影/簡慶南 (2)攝影/王順正 (3)攝影/胡淑慧 (4)攝影/簡慶南
(5)攝影/簡慶南 (6)攝影/胡淑慧 (7)攝影/胡淑慧 (8)攝影/胡淑慧
(9)攝影/胡淑慧 (10)攝影/胡淑慧 (11)攝影/胡淑慧 (12)攝影/胡淑慧
(13)攝影/簡慶南 (14)攝影/胡淑慧 (15)攝影/簡慶南

首頁 明新書院的沿革  明新書院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