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前,先民將主神文昌帝君.至聖先師神牌奉祀於集集堡林尾.一日巡察到竹山鎮後埔仔,經過濁水溪草嶺腳的草潭時,發現潭中有巨獸作怪,文昌帝君乃顯靈伏妖,此後,濁水溪畔.草潭一帶居民不再憂心受擾.而劉其因以竹排渡人過濁水溪.草潭為業,原有巨獸作亂,經文昌帝君顯靈伏妖後,河道安靖擺渡生意日益興隆,為感念帝君恩德並回饋鄉梓,乃捐款購地二十餘甲以建築廟宇.這種傳說,現已無法考證.
  該院真正的濫觴,可由(明新書院誌)追溯得知.光緒初年,集集堡由於開鑿中央山脈及樟腦業大興的影響,街肆繁昌,人文跡象頓呈活躍,於是士紳乃倡議組織(濟濟社),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未幾擬遷建於集集街內,然而經費郤無著落.適逢光緒九年(一八八三)濁水溪氾濫流下甚多巨木,乃由總理陳長江首倡,募款一千八百元,利用從山內流山之木材遷建於集集街內,並舉林光祥為董事主持建築事務.是年十二月二日興工,於光緒十一年十一月竣工,內供文昌帝君.制字先師及紫陽夫子,並推舉陳長江為總理,雇廟祝一人,經費由街上商店負擔.是時眾士子立匾曰:(掌握文衡),此一設施實為義學.

 

 

 

 

 

 

 

 

 

廟堂建設史話:
光緒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管理人林天龍將明新書院所有之田地二十餘甲及廟地損給集集庄役場,充為建設集集公學校(今集集國小)校地,以書院充作教室.
光緒三十四年復由鄉民聚資八百元,於是年十二月一日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並改稱(崇德堂).以後集集庄役場每月撥日幣十二元為油香經費,廟地由日人神厚什太郎捐獻,以第一屆總理陳世錦之名義登記,歷經魏三盛.蕭朝枝為堂主及管理人,民國二十年左右也曾修建一番.光復後成立永昌國校,廟地劃為國校用地,入口.圍牆拆除.民國五十八年因年久失修,地方士紳與民意代表修建委員會,重新整修,至民國五十九年十月竣工.民國七十三.七十四年臺灣省政府及內政部復撥款整建,民國七十八

年底全部竣工,景觀為之煥然一新.書院
由內政部核定公告列為第三級古蹟,簡純
單進三合院式,座中為三開間正殿,正殿
前方為大埕,殿內神龕上主要奉祀文昌帝
君神位,配祀有制字聖人.紫陽夫子.太
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兩側為廂房,三
面有紅磚圍牆與永昌國小為鄰.

 

 

 

 

 

 

 

 

 


 

 

 

 

 

 


 

 

 

 

 


 

 

首頁 明新書院大事記  修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