筊白筍原為埔里地區最大宗,也是最具經濟價值之農作物,其種植面積
廣達2,000公頃,其生產期長達九個月。目前在台灣最獨特的文化產業
-手工造紙唯埔里一地生產,因台灣本地纖維原料欠缺,製作及取得成本很
高,且困難,故手工紙之生產皆使用外來之漿料。因外來之漿料來源大多來
自相同之產地,各廠家手工紙雖有編號以區別紙種,但各產品皆無很大之差
異,可說於台灣生產之手工紙,只是人力與技術之附加而已。

  在埔里生產之手工紙95%以上皆外銷韓日等地,此為毛筆文化需使用
之紙張,但近年來全球講求環境保護,對於紙張之要求是自然的回歸,不要
求高白度的紙張,不濫伐森林,儘量使用草木漿料和紙張再使用。筊白筍殼
廢棄物之添加,雖是手工紙纖維應用項目之一,但對整個自然資源利用,應
是一條可行之路,筊白筍殼漿料應用主要為:

1.代表廢棄物再利用之最佳證例  筊白筍殼原為農作物收成後之廢棄物
 ,雖然農民於筊白筍採收後,將其殼部份用於田間農地之覆蓋,一部份卻
 逐水漂流,其影響最容易造成灌溉溝渠之阻塞,與蚊蚋之繁殖,以其對環
 境造成不良之影響,如拿來盡其資源之利用,實為大家之福。

2.代表本土化產品之生產  這是埔里的漿料,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漿
 料,在內銷市場稱為〔惜福宣〕,在外銷時稱為〔台灣紙〕。如將埔里一
 地生產之筊白筍大約概算,知其一公斤之筊白筍其殼之含量約佔其重量之
 三分之一,一公頃之種植生產量最保守估計為一萬公斤,其殼等於三千公
 斤,整個埔里2,000公頃之種植面積,被拋棄之可利用資源數目之大
 ,令人甚覺可惜。筊白筍殼其含水量約為50%,所以在處理上,略為蒸
 煮即可取得所要之纖維,本廠將蒸煮處理後的漿料,混合其他漿料使用,
 按紙張不同性質之比例添加,在抄紙過程中,我們得到以下之結果:

 1.-蒸煮後的筍漿,呈微黃金色之漿料,。不必使用次氯酸鈉之漂白。
 2.纖維長度從3cm∼0.01cm皆有,纖維細密呈絲狀。
 3.與其他漿料混合抄紙時,沒有打結之現象,抄紙時容易與其他漿料充
   份結合。
 4.添加後製成之紙品,會增加紙張密度與光澤。
 5.紙張特色容易分辨。
 6.能解決台灣手工紙易黃化之現象,筊白筍殼之添加、生產之紙,於正
   常保存下,明度會增加,黃化現象亦會改善,此業經工研究化工所纖
   維紡絲室楊博士之初步測試得到很滿意之證實,此亦為筊白筍殼添加
   最大之發現,和最值得使用之處。

  台灣所製手工紙,雖
經屬於其他毛筆文化地區
所產之手工紙低價競爭,
但於業者講求高品質、紙
張穩定生產,所以尚能茍
延殘喘,於產業結構改變
的這個時後,應是高速率
與高報酬率之行業才能
生存。但於整個文化產
業生態來說,每一種手
工業皆有代表歷史與文
化的背景,我們非常不
願見到因產業轉型而被
淘汰。

  目前台灣生產手工紙往往被設定於毛筆文化專屬用品,如此很難將手工
紙文化帶上國際舞台。筊白筍殼槳料之使用,正可彌補此一文化產業的不足
,既可代表本土槳料且可製成水彩用紙、版畫用紙,此舉無異將台灣紙〕帶
入世界級的另一文化層次。

  綜觀埔里手工紙生產,除於使用漿料尋求新的材料外,對於本土教育上
應該注入更多的關懷。畢竟此行業曾是提供埔里人許多就業和衣食溫飽機會
,以個人從事此行業多年經驗,對於手工造紙之辛苦體驗非常深刻,難怪與
此時,很難再有年青人願從事此行業,於本廠開放實習教室以來,從來廠學
生訪談得知,埔里地區學生99%皆未看過紙張生產過程,埔里手工紙產地
的學生是如此,遑論其它外地之學生,此種現象該說是本土教育與現實之社
會嚴重脫節。

   學習和認識中華文化的最基本條件為筆、墨、紙、硯,本書上說,造紙
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但是今天的教育課程中,只是簡單一語帶過〔蔡倫
造紙〕,那到底紙張如何形成?要經過那些過程?需要那些材料?要有怎樣
的技術?這是書忘無法提供答案的。唯有親身去操作,才能瞭解,才能體會
其中深奧的技術,也唯有實際操作,才能知道珍惜用紙的含義,於此更是期
望在對本身行業中有份執著的心外,同時在產業文化上,文化產業上,有個
傳承延續文化的基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