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興紙廠內重植了許多植物可做為
紙漿的材料
  「紙」說穿了不過是一種纖維的重組技術,
但它的出現代表了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有了憑證
,這樣一個偉大的成就,絕對是人類的一大步。
它的發明源起眾說紛紜,中國人也參上了一腳。
據說中國人是最早發明「紙」的民族,根據范曄
後漢書的記載,蔡倫是造紙技術的發明人。事實
上,從遠古的遺物中,都可以發現古紙碎片,但
不論誰是造紙第一人,它對人類的貢獻都不遑多
讓。

埔里造紙源流
造紙工業首重水質,由於埔里的水好,
於是做出來的紙不易因為時間或日曬變黃,埔里自然成為宣紙、棉紙的生產地。
埔里的手工造紙濫觴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由日人創建的「埔里製紙所」開啟了埔里的造紙故事。
到了光復後,台灣紙業公司大肚廠接收埔里製紙所,
並改名為「埔里手工紙工廠」,最後埔里手工紙工廠標售民營,
埔里的造紙業在這個時候進入民營時期,許多民營紙廠也於此時成立。
  台灣紙的興起與大陸文革多少有些瓜葛,因
為文革時期大陸的紙業幾乎呈現停頓狀態而台灣
手工紙的品質也有一定的水準,於是慢慢地台灣
紙建立了它的品牌,成為國際手工紙的重要產地
,但時間走到八十年代,台灣手工紙業漸漸失去
競爭力,國外紙賣 1.5元,台灣手工紙的工資卻
要賣4~6元,所以埔里的紙廠一間間的關廠

將取得的材料在
配料打漿區均勻的攪拌
  好山好水的埔里,因為水質佳成為紙的故鄉。雖然目前埔里的紙業不如巔峰
時期興盛,但這一批存留下來的製紙人,仍舊在為台灣紙的名聲努力,他們就像
是現代蔡倫,雙手在水與纖維中翻滾,為的只是一張好紙。

正宗的台灣-惜福宣
  埔里是目前全台
唯一還在生產手工紙
的鄉鎮,其中95%
銷往韓國、日本,主
要為國畫練習用紙。
嚴格講起來,過去,
埔里手工紙並不能稱
為「台灣紙」,因為
主要製紙原料-紙漿

將竹篩進入紙漿中快速的擺動將
紙漿篩成均勻的厚度,讓它自然
滴水然後進行壓榨成為一塊塊的
紙豆腐
,多是外來的漿料。之所
以倚賴外來紙漿,是屈就
於台灣本地纖維原料的欠
缺,雖說各家紙廠所進口
之紙漿種別有異,但成品
大同小異。在惜福宣研發
成功後,台灣紙業進入新
時代,台灣人有了自己的
紙。
  惜福宣是用埔里地區最大宗的經濟作物-筊白筍外殼研發而成

 由於全世界的環保意識愈來愈高漲,於是儘量不濫伐森林來造紙,使用草本
漿料和再生紙張成為趨勢,所以在埔里種植面積廣達二千公頃的筊白筍,成為
最佳的紙漿原料來源。以筊白筍外殼製作紙,不僅環保,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
以本土原料製作而成的正宗台灣紙。

愛蘭台地上的紙寮-廣興
  愛蘭台地上的廣興紙寮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的負責人是黃煥彰,
紙寮是在他父親手上建立。現在的廣興紙寮主要的業務仍舊是造紙,但在地方
人士倡議產業文化化的口號與行動之下,再加上本業出現的危機,紙寮開放於
外人參觀,並進行教育傳承的工作。
  紙寮老闆娘黃太太表示,有一段時間台灣紙的狀況很不好,外界一度認為
台灣已經沒有手工紙的生產,許多店家會對消費者說台灣手工紙停產了,而只
賣大陸紙。所以在紙寮開放的考量因素中,其中一項就是希望能主動和外界接
觸,以行動告訴外界,即使手工紙業這樣頹靡],埔里手工紙仍在生產。事實上
,最早有開放紙寮的想法時,她家人並不怎麼同意,但就現況來看,紙寮的開
放政策,確實有其正面意義。

紙的旅行
還沒進到紙寮可以發現屋子外滿是綠意,
這些植物很多都是造紙用的材料,
例如桑樹、雁樹、褚樹等,
它們都是一張張紙的最初原型,
紙張的生命之旅由此開始。
台灣本土的造紙原料有
鳳梨花、甘蔗渣、嫩竹、
雁樹、褚樹、稻草和香蕉樹。
所有原料不論是樹皮或是植物
的殘餘纖維,

經過一天的壓榨之後進行烘紙的步驟
都必須經過鹹液蒸煮,去掉木質素和果膠,將纖維分離出來再進行搗樁,最後
才成為紙漿料。但因為產量有限,所以現今的造紙原料以進口的紙漿料為主。

烘紙必須在
攝氏一百度的高溫底下進行
  
有了紙漿就可以正式進行製紙工作,走進
紙寮內便是一部部的製紙機器和
一群正在製紙的師父。
製紙的第一個步驟是「抄紙」,
抄紙簡單來說就是將紙漿利用抄紙器,
製成一張張的紙,這時候的紙還是濕漉漉的,
因此每塊紙豆腐還得經過壓搾、烘紙,
這才成就一張紙。
寫來是相當容易的過程,
但製紙師父一輩子的辛酸甜密都在裡頭。
炎炎夏日,為了烘紙,得忍受烘爐將近攝氏一百度的高溫;到了寒風刺骨的冬
季,為了抄紙,師父的雙手必須在大約只有攝氏四度的紙漿裡左右擺盪。

  看著紙寮內真實的製紙過程,多少也令人想一嚐箇中滋味,有意者倒是可
以實際操作一遍,在抄紙、烘紙中尋找人類最初對紙的尊敬,同時擁有一張屬
於自己的手工紙。若嫌自己的手工紙單調,紙寮內還設置有印刷區,可選擇自
己喜愛的圖樣做絹印。

  從一開始在紙寮外,造紙原料、造紙器具的介紹,紙寮內製紙過程的認識
,到最後看見一張紙的誕生,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主人對紙的感情,這份感
情不只是想要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紙的存在,還有一種文化的傳承。在教科書上
,我們讀到中國人相當自豪的四大發現之一「紙」,但幾千年的文化走來,現
在台灣人僅能在埔里發現造紙文化,而且了解造紙過程的人,也微乎其微的少
,莫怪乎這群製紙人要大嘆「難道造紙文化的傳承,只是蔡倫造紙四字帶過而
己。」另一方面埔里造紙人還有一份對來訪者的期待,期待到過這兒的人,就
此愛紙、惜紙,因為每張紙都是緣份、福氣,也是製紙師父一輩子的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