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興紙廠內重植了許多植物可做為 紙漿的材料 |
「紙」說穿了不過是一種纖維的重組技術, 但它的出現代表了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有了憑證 ,這樣一個偉大的成就,絕對是人類的一大步。 它的發明源起眾說紛紜,中國人也參上了一腳。 據說中國人是最早發明「紙」的民族,根據范曄 後漢書的記載,蔡倫是造紙技術的發明人。事實 上,從遠古的遺物中,都可以發現古紙碎片,但 不論誰是造紙第一人,它對人類的貢獻都不遑多 讓。 |
台灣紙的興起與大陸文革多少有些瓜葛,因 為文革時期大陸的紙業幾乎呈現停頓狀態而台灣 手工紙的品質也有一定的水準,於是慢慢地台灣 紙建立了它的品牌,成為國際手工紙的重要產地 ,但時間走到八十年代,台灣手工紙業漸漸失去 競爭力,國外紙賣 1.5元,台灣手工紙的工資卻 要賣4~6元,所以埔里的紙廠一間間的關廠 |
![]() 將取得的材料在 配料打漿區均勻的攪拌 |
正宗的台灣-惜福宣 埔里是目前全台 唯一還在生產手工紙 的鄉鎮,其中95% 銷往韓國、日本,主 要為國畫練習用紙。 嚴格講起來,過去, 埔里手工紙並不能稱 為「台灣紙」,因為 主要製紙原料-紙漿 |
![]() 將竹篩進入紙漿中快速的擺動將 紙漿篩成均勻的厚度,讓它自然 滴水然後進行壓榨成為一塊塊的 紙豆腐 |
,多是外來的漿料。之所 以倚賴外來紙漿,是屈就 於台灣本地纖維原料的欠 缺,雖說各家紙廠所進口 之紙漿種別有異,但成品 大同小異。在惜福宣研發 成功後,台灣紙業進入新 時代,台灣人有了自己的 紙。 |
由於全世界的環保意識愈來愈高漲,於是儘量不濫伐森林來造紙,使用草本
愛蘭台地上的紙寮-廣興
漿料和再生紙張成為趨勢,所以在埔里種植面積廣達二千公頃的筊白筍,成為
最佳的紙漿原料來源。以筊白筍外殼製作紙,不僅環保,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
以本土原料製作而成的正宗台灣紙。
愛蘭台地上的廣興紙寮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的負責人是黃煥彰,
紙寮是在他父親手上建立。現在的廣興紙寮主要的業務仍舊是造紙,但在地方
人士倡議產業文化化的口號與行動之下,再加上本業出現的危機,紙寮開放於
外人參觀,並進行教育傳承的工作。
紙寮老闆娘黃太太表示,有一段時間台灣紙的狀況很不好,外界一度認為
台灣已經沒有手工紙的生產,許多店家會對消費者說台灣手工紙停產了,而只
賣大陸紙。所以在紙寮開放的考量因素中,其中一項就是希望能主動和外界接
觸,以行動告訴外界,即使手工紙業這樣頹靡],埔里手工紙仍在生產。事實上
,最早有開放紙寮的想法時,她家人並不怎麼同意,但就現況來看,紙寮的開
放政策,確實有其正面意義。
還沒進到紙寮可以發現屋子外滿是綠意,
這些植物很多都是造紙用的材料,
例如桑樹、雁樹、褚樹等,
它們都是一張張紙的最初原型,
紙張的生命之旅由此開始。
台灣本土的造紙原料有
鳳梨花、甘蔗渣、嫩竹、
雁樹、褚樹、稻草和香蕉樹。
所有原料不論是樹皮或是植物
的殘餘纖維,
經過一天的壓榨之後進行烘紙的步驟
![]() 烘紙必須在 攝氏一百度的高溫底下進行 |
紙寮內便是一部部的製紙機器和 一群正在製紙的師父。 製紙的第一個步驟是「抄紙」, 抄紙簡單來說就是將紙漿利用抄紙器, 製成一張張的紙,這時候的紙還是濕漉漉的, 因此每塊紙豆腐還得經過壓搾、烘紙, 這才成就一張紙。 寫來是相當容易的過程, 但製紙師父一輩子的辛酸甜密都在裡頭。 |
看著紙寮內真實的製紙過程,多少也令人想一嚐箇中滋味,有意者倒是可
從一開始在紙寮外,造紙原料、造紙器具的介紹,紙寮內製紙過程的認識
以實際操作一遍,在抄紙、烘紙中尋找人類最初對紙的尊敬,同時擁有一張屬
於自己的手工紙。若嫌自己的手工紙單調,紙寮內還設置有印刷區,可選擇自
己喜愛的圖樣做絹印。
,到最後看見一張紙的誕生,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主人對紙的感情,這份感
情不只是想要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紙的存在,還有一種文化的傳承。在教科書上
,我們讀到中國人相當自豪的四大發現之一「紙」,但幾千年的文化走來,現
在台灣人僅能在埔里發現造紙文化,而且了解造紙過程的人,也微乎其微的少
,莫怪乎這群製紙人要大嘆「難道造紙文化的傳承,只是蔡倫造紙四字帶過而
己。」另一方面埔里造紙人還有一份對來訪者的期待,期待到過這兒的人,就
此愛紙、惜紙,因為每張紙都是緣份、福氣,也是製紙師父一輩子的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