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愛蘭」是位於埔里盆地之西、眉溪與南 烘溪沖積扇間的一塊小台地。台地上的四千多 位住民多半靠著在溪埔田種植茭白筍為生。
「埔里因為四周是山,颱風很少吹得進來 |
---|
台灣手工紙的歷史其實不長,是在日治末期才從日本引進的,距今只有六十
多年的時間。雖然造紙術中國人發明的,但諷刺的是清朝統治下的台灣至日治中
期為止,由於使用的數量有限,因此台灣本身並沒有傳入製造文化用紙的技術,
因而二、三百年台灣所需的文化用紙,都是仰賴大陸或日本進口的。
清晨八點,一如往常,「廣興紙寮」的抄紙台與烘紙台的十幾位師傅陸續就位
一頭灰黑相間的髮色,下巴鬍髭亂竄的抄紙師傅,雙手抬起不鏽鋼製的Keida
,沒有打卡、不用簽到,後來者與先到的人閒話兩句,就開始一天的工作。
﹝篩紙器 ﹞ , 用膝蓋輕 觸按鈕,刷 的一聲, 如牛奶般的半透明紙漿 原料已經
準確的送入Keida中。他純熟的將紙漿來回晃動,有如一道極具韻律的運動,紙
漿透過搖晃的過程形成纖維交叉,濾去多餘的水後,即是一張宣紙的雛型。
「今天的手工紙廠多半已經採用半自動化的工具,比起從前是輕鬆太多了。」
「廣興」的創辦人,黃煥彰的父親黃耀東說。
民國四十八年,當二十七、八歲的黃耀東
因姐夫買下一間紙廠的經營權後,投入這個完全陌生的行業。
六0年代的台灣, 手工紙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 也由於工資便宜,生產成本較低, 而逐漸打入日本的市場。 黃耀東在姐夫當股東的紙廠從基本學起, 尤其在調配原料上特別用心。 他認為, 一般人都說做紙第一要緊的技術是學抄紙、 烘紙,但是那都不及調配原料來的重要。 |
黃耀東在姐夫的「國泰 紙廠」認真研究了十四年後 ,因父親中風要照料而辭職 回到「愛蘭」台地上的家園 。當時正是台灣紙業全力搶 攻日本市場的開始,埔里的 紙廠都幾乎賺足銀兩,他想 ,憑自己的本事應該不難有 一番作為,於是打定主意, 自己開一家紙寮,湊足資金 ,一家最克難的「廣興紙寮 」招牌,就在愛蘭台地豎起
黃耀東體會到不能再完
與父親共同度過那段慘 | |
「抄紙、烘紙靠的是 技術,而調配原料不 只是技術,而是一門 可以千變萬化的學問 ,而且是需要動腦筋 實驗和研究的學問。 」研究紙漿四十年功 夫的黃耀東得意的說 ,任何一張手工紙只 要讓他看一眼、摸一 下,就可以知道它成 份和製造的奧秘。而 這樣的本事就是靠著 他的虛心求教及有一 顆想要拆組一切紙的 世界的心,所驅動出 來的。 |
![]() | |
麵一樣,什麼規格的紙都可以做、什麼用途的紙也都會做,只要有訂單來, 就要想盡辦法做出來供應。「擁有這種技術的應變力,也許是我們能生存下 來的原因之一吧!」
「品質與信譽的堅持,讓它在眾多廉價紙中仍能屹立不搖。」
另外台灣難有為維護品牌和信譽而堅持的榮譽感,也是一大致命傷。
為了教育、文化,不是為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