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開書院簡介
位踞鹿港咽喉,佔地二甲有餘,與龍山寺,天后宮並譽為鹿港三大古蹟.書院規模宏大,不但為鹿港文化搖籃,對於台灣文化亦有深遠影響.
1.歷史背景:
道光四年(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有感於鹿港文風已盛,學生卻無專心就學的產地,於是率〔八郊〕共同倡建書院.三年後,書院落成,命名為〔文開〕,這是為了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浙江鄞縣人氏,於荷據時代來到台灣,教導漢移民讀書識字,被譽為〔台灣文化之組〕.
文開書院建起之後,延聘進士蔡德芳等名儒執教,同時羅購30餘萬冊藏書供學子閱讀,書院制度於是漸趨完善,使鹿港文教步入更輝煌的時期--道光至光緒年間,共出了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人秀才,是鹿港最引以為傲的盛事.
日治時期,日人於鹿港設立公立學校,文開書院的講學活動被迫停止.後來又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此停留過,而一度改為〔北白川宮紀念堂〕,目前左廂內,仍存有北白川宮親王的紀念碑.
光復後,文開書院日漸殘破.民國64年一場大火,更將之焚毀殆盡.目前的形貌,是在民國73年依舊制復原而成的.
2.書院建築:
昔日的文開書院有祭祀.講學.居住的供用.包括入口的山門,及祭祀講學用的正堂,東西兩旁的廂房,還有後方的後堂.
其中的正堂是書院的重心,又分前半的前堂與後半的講堂.前堂是昔日祭祀空間,供奉著南宋大儒朱熹,和對台灣文教有特別貢獻的八名賢士的牌位,惕勵學生莫忘學問本源,並以先賢品德為榜樣.一般而言,只有官方設置的地方學府如孔廟才有資格祭祀孔子,民間的書院大多數只奉祀朱熹.後半部的講堂是治學的中心,講學方法通常是山長坐在前面,學生各自閱讀自己的書,有疑惑的懂的地方,才去請教山長,有時則由院長開講.書院中每月有二次月考,並有獎金的設置.
最後方的後堂是書院山長的住所,兩側長列的廂房是學生及起居的〔學舍〕由此可知山長和學生一起住在院內,山長一方面可督促學生課業,同時也可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學生的品性.學生們可互相切搓,增進學習的效果.
此外在左廂房的牆邊,有一塊立於道光27年(1847)的〔公業修
款〕碑,上面刻有鄧傳安當年為書院籌措的田租碑,可以瞭解書院當是
以田租來做為經費的.
3.文開書院的再利用:
文開書院自從民國73年修建後,就欠缺完善的管理,古蹟再度殘破,基於此現象,鹿港文青會提倡能夠重新思考文開書院,讓文開書院的保存不再只是一個〔死〕的古蹟,只成為遊客的觀光點,而是要讓文開書院的利用能符合它的學習與人文特性.
因此目前由朝陽鹿港協會負責,對文開學院做整體規劃,預期將之兼具歷史古蹟.文教藝術
.觀光休閒與宗教民俗等四大功能.
在短期計劃中,文青會提出籌組各種類型的讀書會,範圍包括了社區婦女.上班族.學生及
中小學教師等;成立田野調查隊.查訪重點不僅有文史古蹟,更包含了以往不受重視的自然資源
;此外還要在文開書院舉辦文化講座,以承續過去〔尋回書院生命力〕的幾場演講.在中長期方
面,希望社區的居民一同經營文開書院,擴大社區學習的參與層面.
本文取自 省立鹿港高中發行之加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材一書版權為原著作者所有
刊登實為搌展台灣本土文化 如認為侵權煩請告知 隨即刪除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