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痴到彰化新文化運動的義工

劉峰松
親 愛 的 彰 化 鄉 親 們 :
我在員林農校唸六年書,沒有學業或升學方面任何壓力,所以大部份的時間不是在運動場上,就是在
圖書館,運動與讀書成為我最大的興趣.服役時在高雄,每逢假日常逛書店,最喜歡到大眾書局,有
時顧客會問老闆,有沒有哪一本書?我常不假思索地告訴書店老闆,哪一本書放在哪兒,或常帶領顧
客去取.從年輕時,我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書痴.
但是看書買書狂熱到有點兒病態,那是在一九七一年以後的事.那一
年我從基隆調職到台北,在地院少年法庭當觀護人,這項外勤工作使
我在辦公事後就往舊書攤鑽,一開始是想找找看有沒有二二八的資料
,到後來竟變成找台灣文獻,尤其在舊書攤邂夠逅當時成大張良澤教
授後,受他的影響,把台灣文獻的範圍又擴大到無垠無際,連記錄台
灣地震.穿山甲.賭博..等等無奇不有的書都收,當然也收日文台
灣文獻.二十四年來,除了其間因政治事件坐牢三年半扣除外,我搜書的勤奮與獨到,張教授在他的
四十自述譽我為〔書神〕,我深感榮幸.在舊書攤找書,我是從俯到蹲,從蹲到站,從站到爬梯子,
一排一排,一本一本,由下往上翻,而且是一家挨一家,鍥而不捨地進行.

台 灣 文 化 的 歷 史 浩 劫
數十年來,在反共復國國策及大中國主義的教育政策下,台灣文化遭受到鄙視.壓制與破壞,五十年
代前後,警備總部曾數次下令燒燬各機關.學校.圖書館的日文書籍,於是日治時期台
灣研究的成果大多付之一炬,偶有散失在舊書攤的,警總.新聞局人員還定期或不定期
去沒收,這是台灣文化遇到空前的浩劫,也造成台灣文化傳習的嚴重斷層.當然張教授
.我以及一些同好,都是這種時代的產物,是試圖搶救台灣文化的書痴.其實還更應該
說,在戒嚴時期從事政治運動過於艱苦,有時寄情於台灣文獻的蒐集或把自己埋在書堆
中,也是一種逃避.解脫與安慰.總之,在這樣一個險惡的時代裡,我花二十年的歲月
,不知不覺地搶購了一兩萬冊台灣文獻,可說無心插柳柳成蔭.

顯然蒐集工作一久,已從最先保存台灣文化的使命感,以及戒嚴時期尋找避風港的悲情,慢慢演變成
一種生活上的樂趣,甚至可形容為像吸嗎啡一樣地上癮了.有時廉價買到好書,有時意外找到孤本.
善本.原稿或絕版書,有時比警總
.新聞局人員捷足先登,有時遇到
同好而成為莫逆之交,有時提供研
究生或學者一些參考資料...,
都是人生一樂.雖然買書太多,絕
大部份的書都不及看,日文部分則
看不太懂,不過由於經手之多,已
儼然成某類專家,又自我滿足了某
種虛榮.這些知識上及知識上以外的種種收穫
,使我渡過戒嚴時期的無聊與無奈日子,並在
略為坎坷的人生中穫得了補償.最奇妙的一個
際遇是,三年前尤清縣長忽然延攬我擔任台北
縣立文化中心主任,據他說,在美麗島事件時
他擔任施明德的軍法辯護律師,為了案件需要
到我家來過,看到這麼多書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認為我適合到文化中心工作.買這些破
破爛爛的書,竟一躍而成為文化中心主任,自然可說是一種奇遇.我是一個公務員,收入有限,因此
買書的成績也有限;假設我有較好的經濟條件,成績就更為可觀.雖然如此,我已耗盡了個人所得,
在二十年間,除三年半坐牢無收入以外,其餘所有收入絕大部分都花在買書上,我省吃儉用,刻苦生
活的程度令人難以置信,為蒐書而有的種種荒謬的行徑更令人難以想像.好友張教授因酷愛買書而一
再發生婚變,雖然我未慘到這般地步,但是窘況也差不多.

買 書 成 狂 愛 書 成 痴
珍貴的舊書有異於新書,可遇而不可求,一旦有所發現,不管身上有錢沒錢,開價多高,一定要立即
買下,否則必失之交臂,因為逡巡於舊書攤的,不但有警總人員.新聞局人員.同好者,還有日本人
.美國人.德國人...,今日不下決心買,有些書明日可能被丟入火堆中或流落到國外.幸好機乎
所有舊書攤的老版對熟客都樂於賒欠,然而這樣就害慘了我們這些窮酸的讀書人,以我來說,每當發
薪之日,也是還錢之時,這種寅吃卯糧,舉債度日的難堪,請問:誰能消受?這二十年間,可說自己
吃足苦頭,也連累了家人.

既然把大部分薪水都花在買書上,就沒有甚麼多餘的錢可捐給教會,窮人或民主運動中
許多新興的團體,對父母.岳父母.親戚.朋友.同志.兒女...都無法善盡照顧的
責任,如我記憶中似乎從未用自己的薪水去買一件禮物送給岳母,倒是岳母有時會接濟
我,像今年過年還送我一個紅包給我.照理說,每年年終有加發一個半月.不休假獎金
考績獎金...,應該送一些紅包出去才對,但是我反而動用小孩每年難得才一次得自
親戚的壓歲錢,因為我必須依據習俗或信守承諾,在過年前還清所有的欠帳,有時則把
想買已久的套書買下來,以今年為例,我花近二十萬元買書,以致今年春節期間一步也
跨不出大門,只得獨自在書房裡喘息.

親友中有一部分的人像我岳母一樣,慢慢習慣了我,通融了我,不過對這樣一個酷愛買書的偏執狂,
也有不習慣.不通融的,如批評我吝嗇.小氣.不請客.不捐款,或自私自利.無情無義.不關心親
友急難.不懂人情世故,以致因而誤會.疏遠.斷絕往來的例子,屢屢發生.如去年春節我們發現彰
化市有一家賣花生的商店,花生又好吃又便宜,就以每盒一百元買了幾盒,到處去送給長年併肩作戰
的老友,但是事後卻成了笑柄,傳出:「劉峰松.翁金珠把我們當小孩,用幾粒花生就想哄騙我們!
」如果我們是普通人,還不至於被罵得這樣慘,偏偏我與金珠都是政治人,一共競選六次半,而金珠
已經當了立法委員,我們實在虧欠別人太多,於是對所有抬過轎.幫過忙的支持者都不能裝聾作啞同
時也不能過於寒酸刻薄.然而我連累的金珠,對不起所有的親友,現在只能說,我誠意地道歉,請求
大家諒解.

對過去二十年間的買書奇痴,我除了向金珠.這位沒有離去的太太.致歉外,還要特別
感激她,因為她比我吃苦多,如替我孝養父母.栽培兒女.照顧朋友.讓我有棲身之處
.經常替我還書款,而且又不斷地陪我被罵.被羞辱.不過,像我這樣一位丈夫,卻從
沒有一次記住他的生日,也不曾送她甚麼值錢的禮物.這一切的待遇,對金珠是十分不
公平的,但是她從不抱怨,也從不計較.我相信這世間很少有這樣認命和可敬的女人,
因此假如有人認為我對保存台灣文獻有點兒貢獻,我願意把這個榮譽拱手讓她.這位金
珠女士的成就,將不止在被選上立法委員,早出晚歸做個盡職的民意代表而已,更在長
期支持一個無可救藥的丈夫對台灣的熱愛.

我蒐藏台灣文獻已經小有名氣,在新竹.嘉義都有朋友願意提供房子.土地給我建立一
座文獻館,也有朋友建議何妨把這些書送給南部某個學院,以便成立台灣研究所,我都
予以婉拒,因為我早已決定在故鄉彰化縣建立一座〔台灣文化資料館〕,如果能夠進一
步成為台灣研究所或一所〔半線〕大學,更是一個不錯的構想.
彰 化需 要 一 場 〔 新 文 化 運 動 〕
彰化古稱〔半線〕,為平埔族所居之地;〔半線〕為平埔族語,意為〔人〕.漢人在此移墾後,街莊
日多,而且文風日盛,目前古蹟之多,僅次於台南市.在日治時期彰化人參加文化協會者最多,彰化
亦為抗日聖地,但是如今人文精神已有衰退現象.如果在彰化縣有一個台灣文化資料館或有一所以台
灣研究為宗旨的半線大學:一所〔人〕的大學,對提振文風必有稗益,至少彰化人的子弟以後就不必
老遠到北部找資料了.我衷心地認為彰化若要重振往日的人文精神,便必須推展一種全新的文化運動
,從文化層面上根本改革,而資料館與大學則是第一步.

金珠這一任立委任期都守住教育委原會,她與立法院的同僚們致立推動教育改革.台灣研究及本土化
教育(見翁金珠國會問政錄),已經有點兒成績,如教育部決定在八十五年度於中小學增加〔認識台
灣〕與〔鄉土教學活動〕,這是把台灣本土教材放進正式課程的開創性變革;教育部甚至計劃在公元
兩千年時完成教材全面本土化的計劃,這些的確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我們台灣人的子弟可以從

學校裡學習認識鄉里周邊的事物,以及台灣本土的語言.史地.自然.藝術等等,我們
的下一代對台灣將不再陌生,以後濁水溪有多長.玉山有多高,也將如過去對長江.五
嶽一樣,倒背如流.台灣文化的根,將紮緊在我們兒女的心上,將來要他們不愛台灣也
難.但是面對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我們如何編教材?材料在哪裡?朋友們,這二十年來
我已經忍辱含垢地為大家準備得大致齊備.〔台灣文化資料館〕尚不知何年何月奠基,
但我已經把三百箱中文台灣文獻運回員林租屋存放,將優先開放給可敬的中小學老師查
閱,其餘日文資料也將運回.

館成之日我即把所有珍藏的台灣文獻捐給近將設置的〔半線文教基金會〕,期待這個基金會蓷動〔台
灣文化資料館〕的建館及日後發展為〔半線大學〕的種種相關事宜.我及金珠不再有能力獨自來完成
些事,這種看似夢幻的理想,只有靠眾多有識.賢明.熱心公益的彰化鄉親來共同完成.彰化人在一
八十年前曾不分籍貫,泯除仇隙,出錢出力共築一座彰化城,請再試一次吧!一起來蓋一座資料館,
一座大學,一起重新尋回彰化在日治時期的人文精神,共同進行一場彰化的〔新文化運動〕吧!

我 願 做 彰 化 新 文 化 運 動 的 終 身 義 工
今年二月間我隨內政部一個考察團到東歐,在頭上晴空萬里,腳下雲深不知處的俄羅斯天空上,我記
著:〔滿腹愛鄉之心,愛台灣之情,藉著長期浸淫於文獻蒐集已日益醇厚,而知識之增進也日有累積
,然而歲月不饒人,耳聰目明之日終究無多,我願以十年為期,把最後的志業底定,做一名彰化新文
化運動的義工,為家鄉,為台灣再盡棉薄之力

.〕我今年已經五十五歲,鬢髮漸白,在世的
日子也許還長,而可以工作的時日卻只有十年
,因此落葉歸根的還鄉夢可說無日無之,不過

在這種人之常情之外,我必須有具體的
回饋行動,把這些看似無用的書捐出來
,期能拋磚引玉,讓建館.建校的大夢
實現,也可能是我最後唯一能做的事.

二十餘年來,我們夫婦不斷地從事政治運動,每遇選舉時,鄉親們競相求票奔走的熱情,以及開票當
晚群集競選事務所,落選則沮喪流淚默默離開;當選則歡呼高叫通宵不肯離去的種種情景,我們刻骨
銘心,永難釋懷,這個捐書的決意,不過是以文化運動的方式,對所有真正有功於民主運動的無名英
雄,聊表一點敬意罷了.讓我再說聲:謝謝大家,並多給予支持.
劉峰松敬上   
一九九五.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