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袓先們的確在彰化市建造過一座美侖美奐的城,我們後代子孫們是
不應該遺忘的;它縱然己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可是在我們心中是要永遠
惦記著的。現在讓我們來探討這座城,希望藉著文字的說明,能使它再 度浮現眼前。 |
---|
諸羅縣志說:
「••••••孤峰秀出者,曰寮望山;其下有北路中軍之旅鼓焉,則半線之營壘也。」
寮望山就是現在的八卦山,半線就是現在的彰化市。原來在彰化設縣前,半線本來有一處
兵營,明鄭時期鄭經曾經派劉國軒駐紮。半線開發很早,地位重要,人口眾多,最早形成市街
,所以雍正元年(一七二三)正式設縣後,自然成為縣邑,而我們說的這座城的範圍,就是指
八卦山下原來的「營壘」或「半線街」一帶,也就是現在彰化市區。 |
一、插竹為城,屢屢毀於戰火 |
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縣令秦士望仿效諸羅城的作法,在街道外圍種植荊竹,並分設
東西南北四門,成為台灣第二座「莿竹城」。據彰化縣志說,每年都雇工補植,生長得相當茂
密。
可惜這樣的「植物城」發揮不了捍衛的作用,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林爽文事件時,
被砍除一次,後來補植;到了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陳周全事件時,又損毀。經過兩次的蹂
躪,已變得有名無實,面目全非。兩年後(一七九七)′縣令胡應魁第三次全面裁植,並且增
建城樓四座,可是十幾年後城樓傾倒,城不像城,樓不像樓,已完全失去存在的價值。
住在竹城裹的官員、商戶和一般居民,都認為台灣時常發生動亂,要是沒有一座堅固的城
牆,生命財產都無法獲專保障,所以醞釀著要蓋一座土城。事實上在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
)林爽文事件後,那時候的台灣府(台南)和嘉義縣己經改築為土城,而土城的防禦功能的確
好,如海賊蔡牽在嘉慶十年(一八0五)騷擾全台時,台南和嘉義雖無重撰,卻能固守,但鳳
山、彰化、淡水等縣廳,因為沒有土城,一下子就失守了。嘉義十四年(一八0九),剛好閩
浙總督方維旬來彰化巡視,大家就反映上述意見,希望能把竹城改建為土城。 |
二、土城相連,若葫蘆吸露 |
改建土城的經費,估計要番銀十四萬圓,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以當時海外新闢不久,地
方政府那有這筆錢呢?所以倡議者除了本人率先捐款外,是打算用募捐的方式解決。我們來看
看各界給方維旬總督的呈文:
「彰化縣圍插荊竹,向無城垣,逼近八卦山,難資捍禦。擬請自竹城舊基連至八卦山建築
土城,總計一千零二十八丈。城高一丈四尺,連雉堞共高一丈八尺;基厚一丈五尺,頂厚一丈
。並於土城上面、八卦山頂,添設駮台五座。職員等仰沐皇恩,末由圖報,情愿捐輸建城,不
敢請動帑項;約略估計,共須番銀一十四萬圓,己據呈內有名之賴應光等十六人,先捐出二萬
五千圓,以為首倡。其餘殷戶業戶郊商踴躍捐輸,可期足數。即或不敷,情願籌足。」(見請
捐築彰化縣城垣並建倉疏)。
最初大家要把八卦山圈在彰化城內,這是合理的想法,因為八卦山就在旁邊,如不圈進城
內,萬一被敵人盤踞,居高臨下,那麼城中的一舉一動就暴露無遺了;可是偌大的八卦山如圈
到城內,不僅工程浩大,技術困難,而經費也絕不允許。後來折衷的結果是,要在八卦山上建
一座砲台,可以容納兩百人,而從砲台開始,依據山勢的高低廣狹圍到彰化城,這樣山頂、山
麓和城區都可以聯絡,平時派人瞭望,有事就發出警報通知城內。在整個城的外觀上,恰如一
個葫蘆,上下兩個圓,上為砲台、下為城,中間相連,叫做「若葫蘆高懸以吸露」;從地形的
蜿蜒起伏來看,又好像出土的蜈蚣對著懸城,也叫估「蜈蚣展鬚以照珠」。荊竹城的舊址原來
有七百七十八丈(一說為七百七十九丈三尺),所以如延伸到山頂,就要增加兩佰多丈,總計
為一千零二十八丈。計劃中水要在城的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等處添設砲台,城外還要挖壕
溝,同時也要把縣倉移建到城內,設想十分周到。 |
三、城寨分築,呈犄角之勢 |
這件事經過總督呈報朝廷獲准,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就始動工,四年後(一八一五)
完工;但跟當初設計有顯著的差異:第一、只在八卦山上重建了「定軍山寨」,設兵防守,並
沒有把這個「寨」連到彰化城,而形成「葫蘆吸露」、「蜈蚣守珠」的形勢;第二,由於土城
容易坍方,竟改為磚城,這真是個大手筆。依據彰化縣碑記記戴完工時是這樣的:
「城周圍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一丈八尺,基厚一丈五尺,上寬一丈。凡為樓者四,
石砲台十有二,雉堞七百八十有三,水洞六。其內東西涇一里又十分里之四,南北涇一里水十
分里之三。虍材鳩工,計費圓銀一十九萬有奇。經始幸未(一八一一),告竣己亥(一八一五
)。又於城東八卦山,建寨設兵為犄角之勢。外濠內溝,將疏濬。 完工後比原來的竹城大一
些,增加一百四十四丈,也多花一些錢,超出四萬圓。所說的四個樓就是四座城門,分別為:
東門─「樂耕門」;─西門「慶豐門」;南門─「宣平門」;北門─「共辰門」。
關於縣城內外的街道及各項建設,也值得一提。
|
---|
(一)、街巷部分: |
1、城內街道有: |
東門街 |
(包括現在的大同、大成等里全部及華南、光明、振興、順正、光華、府前等
里一部) |
南門街 |
(包括現在的大同、大成等里全部及華南里全部及華南、光明、振興、順正、
西安、中華、太平、新生、富貴、中央等里一部) |
大小西門街 |
( 包括現在的萬壽、陳稜等里全部及中華、太平、新生、富貴、放安、中央、
博愛、長樂等里一部) |
北門街 |
(包括現在的和平、長安、中和、平安等里全部及永安、中央、博愛、長樂、
光華、北門、光復等里一部) |
---|
其他還有暗街仔、總爺街、打鐵街和新和新店街。 |
---|
2、城內的巷有: |
|
賜福巷、文書巷、鎖匙巷、城隍廟巷、天公壇巷、四爺巷及暗巷等。 |
3、城外街道有: |
北門口街 |
(包括現在的長興、成德、長壽、仁壽、興南、信義等里全部及長樂、民生、興北、
光復等里一部) |
市仔尾街 |
(包括現在的龍山、萬安、文化、開元等里全部及民生里一部) |
南門口街 |
(包括現在的鎮南、福安、光南、華陽、華北、民安、東興、永福、卦山、中山等里
全部及成功、光明、西興等 里一部) |
西門口街 |
(包括現在的平和、磚瑤、水尾等里全部及西興里一部分) |
---|
(二)、建設部分: |
1、城內有: |
彰化縣署: |
在城唁面向南。乾隆五十三年重建。 |
典史署: |
在縣署西邊。乾隆五十三年重建。 |
教諭署: |
在學宮的西北方,白沙書院後面,嘉康廿三年。 |
北路協鎮署: |
在縣署東邊,面向南。乾隆五十三年重建。 |
都司署: |
在副將署西邊,向南。乾隆五十三年重建。 |
大公司: |
在南門城隍廟的東邊。 |
豐盈倉: |
在縣署後,共三十間,嘉慶十五年建。 |
學宮: |
在東門,向南。包括崇聖祠、明倫堂、學廨、泮池、文昌祠、福德祠、名宦祠
、鄉賢祠等等,就是現在的彰化孔廟。 |
白沙書院: |
在學宮內聖廟左邊。嘉慶廿一年重建。 |
關帝廟: |
攥在南門,嘉慶五年移到南街。 |
天后宮: |
有兩處,一處在北路協鎮署後,乾隆廿六年重修;一在東門城隍廟旁邊,乾隆
十三年建。 |
城 隍廟: |
在東門,向南。嘉慶五年重修。 |
龍王廟: |
(龍神廟)在南門,向東。嘉慶八年建。 |
忠烈祠: |
在大西門街,坐北朝南。道光二年建。 |
關化寺: |
(觀 音 亭)在縣署右邊,雍正二年建,乾隆十八年重修。 |
元清觀: |
(天 公 壇)在縣城東邊,協鎮署前,乾隆年間建,嘉慶年間重修。 |
威惠王廟: |
在縣城西邊,乾隆革十六年建。另有一「小聖王」在西門。 |
慶安宮: |
(保生大帝廟)在南門,嘉慶廿二年建。 |
三山國王廟: |
在南街,嘉慶三年建。 |
定光奄: |
在縣城西北邊,乾隆廿六年建。 |
王爺宮: |
在四爺巷。 |
2、城外有: |
養濟院: |
東門外,八卦山下,乾隆元年建,收容痳瘋殘疾者。 |
 |
留養局: |
>在養濟院左邊,乾隆廿九年建,收養孤貧者。 |
常年倉: |
在東門外,共有十五間,康熙五十二年建。 |
社稷壇: |
在東門外。 |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東門外。 |
先農壇: |
在南門外(以上三壇為臨時性搭建)。 |
厲壇(北壇) : |
在北門外車路口,道光十一年修。 |
南壇(南山寺): |
在東門外。 |
王爺宮: |
在東南門外半線社。 |
從以上的建設可以知道彰化城初建時,不管城內城外,商業和宗教活動都十分昌盛,街上是滿熱
鬧的。 |
關於築城的情形,城碑記用「畚据雲集,版堵霞張」八字加以形容。至於砌城的材料,它又
說:「磚宜赤埴,堅如石也;灰和白蜃,黏如漆也。」「赤埴」就是紅士用,紅土繞成的磚,堅
固如石頭;「白蜃」是蛤殼繞成的粉,用這種粉拌著灰和水,可以黏得像漆,可見這座城是用紅
磚、灰和蛤殼等材料築成的。 |
---|
四、捐棄成見,的眾志成城 |
蓋這座城有功的,首先應拴當時縣令楊桂森,他不但主持破土典禮
和盡督工程的進行,而且又率先捐錢:其次是聯名簽請築城的人士,包
括王松(漳州人)、林文濬( 泉州人)、詹捷能(廣東人)等卅六人;
由於籍貫不同,他們也又正好表達了各籍人士一個共同的願望─築城。
彰化縣一向是分類械鬥的發源地,也是鬥起來最厲害的,地舟不備福建
人和廣東人不和睦,就是福建人中的漳州人和泉州人也不和睦。每次發
生械鬥往往死傷數百人,甚至上千人。在乾隆四十七年( 一七八二 )、嘉
慶十一年( 一八0六) 、嘉慶十四年( 一八0九 ),都發生過這種不幸的事
,但在嘉慶十六年,大家竟然捐棄成見,握手言和,共同造城,這真是
 | |
最值得讚揚和紀念的一件大事,我們說彰化城是象微大團結的城,可不是嗎?
可惜這座彰化城到日洽時期已變得殘破捉堪,大正九年(一九二0)及十一年(一九二二)
〔市區改正〕時,為更新市容,就完全拆除了。 |
---|
